close

 

*這裡不是要考據日本的偶戲是如何,什麼專有名詞,或是什麼基本的知識。只是個人觀察。


因為畢業製作《甕中舞會》的關係,因此要研究一點和偶戲有關的資料。

去年看了法國陽光劇團的《浮生若夢》非常的感動,在因緣之下也借到了《河堤上的鼓手》DVD,一邊看我一邊記錄一些觀察:

一般來說,「角色」「聲音」都是在一個人身上,可是在《河堤上的鼓手》操偶方式下變成三個部分:

1.「聲音」(配音員)
    負責幫角色配音,有時候會跟『偶』對嘴,有時不會,有時候一個演員負責多個角色。

2.「偶」(演員扮演)
    由劇團演員扮演『偶』。『偶』會自己動作,但是會刻意僵硬,可以想見,演員要有非常好的肢體和控制力。

3.「黑衣人」(演員來操偶)
    這是很有趣的一部份,大概是完全仿照日本的偶劇元素,所以,即便『偶』可以自己動,黑衣人也要當作自己在操『偶』。黑衣人也可以幫助『偶』去完成更高難度的動作,比如偶要站在半空中,黑衣人可以將偶舉起。




相關報導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在巴黎,看見世界級劇場導演 9/24/04


陽光劇團的TAMBOURS SUR LA DIGUE中,由真人扮演的人形淨琉璃,動作與表情都唯妙唯肖。◎本刊資料室/提供
巴黎是花都,是時尚之都,是文化之都,同時也是劇場之都。幾位劇場史上有名的導演,迄今都以巴黎為根據地,像莫努虛金與彼得‧布魯克,他們的劇場已經成為表演藝術觀眾拜訪巴黎時的「朝聖之地」。
◎田國平(本刊編輯)

 在巴黎時,我最常搭乘的地鐵是一號線,住在一號線的Nation站附近,往西坐到底站是包含了新凱旋門拉德芳斯整片的新建築群,往東坐到底站,是凡仙城堡站(Chateau de Vincennes),出了捷運,換搭一班公車,直接駛進凡仙森林,這班穿越森林的公車,將會來到舉世聞名的陽光劇團的所在地Cartoucherie(彈藥庫)的入口。

陽光劇團的鐵皮屋與莫努虛金的淨琉璃

 在這個看起來像是三連棟鐵皮屋的戶外庭園,買了一百五十法郎的門票,走進之後一邊有餐點一邊是賣節目單,而劇場是在其中一棟鐵皮屋內。屋頂像是霧面的波浪板,原本以為是採自然光的照明,心中還暗自擔心,看不到燈桿萬一演到一半太陽下山該怎麼辦?沒想到這類似日光的照明其實具備了相當的高科技,可以變化出類似劇場燈光的種種效果,卻又具備日光的質感。


莫努虛金。
◎本刊資料室/提供

 那是一九九六年的夏天,莫努虛金改編莫里哀的《偽君子》,以她一貫以東方元素顛覆西方經典名作的手法,誇張的化妝與演員肢體,有點兒像上回來台北演出的《兩根老柴玩遊戲》。

 今年法國系列的重頭戲.「法國陽光劇團《奧德賽-最後的驛站》」因故取消。莫努虛金曾數度來台,台灣的觀眾還是失之交臂,沒有眼福親眼目睹這個法國導演的丰采。

 不過陽光劇團也開始製作發行DVD了,目前買得到的有一九九九年演出的TAMBOURS SUR LA DIGUE,一片廿八歐元,這齣戲模仿日本的人形淨琉璃,原本淨琉璃是偶戲的一種,偶大約半個人高,一個偶通常需要兩個到三個身著黑衣的操偶師控制,一個負責執偶與偶的右手,一個負責左手與腳,較複雜時就需要第三人的幫忙,因為人形偶沒有表情變化,完全靠執偶師,以偶的的肢體取代細微的感情轉折,以手拭淚表示傷心,以手掩嘴表示偷笑,同時也能表現武士持刀的氣魄與收刀入鞘的架勢。

 人形淨琉璃維妙維肖,幾乎能模仿真人,而莫努虛金卻反其道而行,用真人來模仿淨琉璃,一樣模仿得維妙維肖,要不是眼神轉來轉去,一開始還真不容易發現破綻,每個偶後面仍然搭配一個黑衣執偶師,音樂部分一點兒也不含糊。而「偽君子」的DVD也即將發行,可一飽觀眾眼福,彌補此次的遺憾。

巴黎第十區的彼得‧布魯克與《摩訶婆羅達》

 在巴黎另一個知名的歐陸名導是彼得‧布魯克。來自英國的他,因長期於英國皇家沙士比亞劇團重新詮釋搬演莎劇而聞名。不過七○年代後布魯克將工作基地轉移到巴黎第十區的Bouffes-du-Nord劇院。

 明年將滿八十歲的布魯克曾導過電影《蒼蠅王》,也曾將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《摩訶婆羅達》搬至亞維儂戲劇節演出,描述印度起源的神話:國王在樹下睡著,夢見皇后而痛快夢遺,用樹葉拾起精液,令老鷹啣給皇后,老鷹路上遇襲,樹葉掉落河中,被魚吃掉,漁夫捕魚,……輾轉孕育生出了印度的起源,後因家族分裂,有修歷經大戰與統一。上演時從日出演至日落,讓世人明白了印度的傳統故事。編舞家林懷民曾將該劇劇本譯為中文由時報出版社出版。

 後來彼得‧布魯克與美國演藝學院合作,讓此戲變成電影版,當年曾經發行LD,整整七面,我也是由日出看到日落,吃了兩餐才看完,浩大的戰爭場面,電影的格局完全不如書本的想像空間。

 圖書館裡有《摩訶婆羅達》一百六十六分鐘的錄影帶精華版。同時圖書館也有彼得‧布魯克導演德國劇作家彼德‧懷思(Peter Weiss)的《馬哈╱薩德》Marat/Sade的LD。

布魯克的偶像-波蘭的岡多

 當布魯克紅遍歐陸時,有人訪問他,問他心目中最偉大的導演是誰?他回答:「是岡多。」
岡多(Kantor Tadeusz ,1915-1990)是波蘭小劇場的導演,實驗風格強烈。
記者跑去訪問岡多,問他心目中最偉大的導演是誰?
岡多回答:「是我!」
圖書館裡有一卷岡多的的紀錄片,有他作品片段的呈現以及訪談,他真是一個充滿著自信的導演,引用他的話:我的每一部作品一定比前一部作品好。
但要不是因為彼得‧布魯克,我也不知岡多是誰。

原文刊載於《PAR表演藝術》第141期,表演‧映像,p.88-89,2004年9月。更多精采文章請閱當期雜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w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