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如果被任課老師看到這篇他應該……會很複雜吧。

學校的通識課都不怎麼好,我是為了畢業才修的。從一開始上這堂課我就很不喜歡,其實聽名字也知道這課大概在幹嘛。為什麼不喜歡?我到今天才能把我這種不滿的情緒化為文字。從這老師常講的「成功」來看,其實就是賺大錢,但他又一定要補一句「賺錢不是最重要的」,我實在找不出他在「不一定」的背後有什麼可以支撐賺大錢以外的價值,所幸這堂課看影片的次數比較多,而且是很好的片子,比如:

《震撼教育》
《他不笨,他是我爸爸》
《海角七號》
《十月的天空》
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

前三片我有看過,《海角七號》是因為這堂課要看才看的,但我保證前兩部是好片,特別是《他不笨,他是我爸爸》中的西恩潘(我最愛的演員)……好,不離題,重點來了,看完影片之後同學必須寫下「社會問題」,例如:看完《海角七號》,我們可以舉出,城鄉差距大這個問題;也有人舉出茂伯被車撞沒人管,代表著不重視老人這個問題。如此種種,一路討論下來,老師一邊點名叫號回答,我不斷算計我要怎麼回答。重點又來了,我不是怕我答不出來,我是想要講出這樣做其實是愚蠢的,但可以圓融一點。雖然這堂課的始末,老師前前後後點了30幾人,又有些人是自願,就是剛好沒點到我,但我心中有答案了:「我認為海角七號爆紅之後,那些去騷擾拍攝景點住宅的人,讓居民不能有安靜空間的人,才是社會問題。」

大概是我非常不習慣討論電影是這樣討論吧,好像在找碴一樣。對我來說,一個現實中的社會問題可以成為問題,而且可以討論;一部紀錄片中所關注的問題也可以討論,紀錄片中,例如對弱勢團體的關懷,那個是它的主題。當藝術有宗教或政治目的時,它的價值是令我懷疑的。

所以,我這樣歸結:「社會問題與適應」,這門課的重點是放在政府當局的角度去考量,而價值觀是媒體式的。意思是,在這堂課中,婚外情被視為問題、賄賂是問題、搶劫是問題、吸毒是問題、等等……但沒有一件事情被單獨討論,都只是歸類,就像我們看新聞一樣,婚外情就是一定的惡,看到明星披腿就狂罵垃圾,看到大學考第一名就認為這小孩是社會的榜樣。人的多樣性以及社會的複雜性完全被削弱到最低等的程度,那就是歸類。「歸類」與「探討人本身」(包括個人),是相衝突的。星座、血型、生辰、心理測驗等……都走向一種性格歸類,將「人」簡化。

我真應該建議老師放紀錄片來討論,或真的帶我們去街頭遊行,不然上完這門課學生還是只會「歸類社會問題」。

所以《海角七號》中,我不認為是在挑那些歸類式的社會問題,我反而關注這個地區人們的生活,如果他們可以像影片中這麼浪漫(不只愛情,是所有的),且保有那樣的純樸---人如果在這種複雜的環境底下,還可以去守護這種純樸的珍貴感---那真的是很快樂。當然啦,我認為海角七號還是拍得太快樂了。有一部片子叫做《我從未伺候過英國國王》,源自捷克作家---赫拉巴爾(Bohumil Hrabal),他寫過比較有名的書是《過於喧囂的孤獨》。《我從未伺候過英國國王》以喜劇的方式拍攝,但我仍可以感覺到捷克民族,以及戰爭下的沈重。


相想法訴諸於文字是一種訓練,我發現我這樣打下來,還是與想法有一點落差,但姑且這樣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w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